202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行不悖
一、给定资料
资料1
有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目标相矛盾,二者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然而,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种观点已经站不住脚。
生态脱贫就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高效率的人工生态系统,把农业、林业与牧业及其它方面的经济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良性循环。
我国的贫困地区往往是自然资源富集区,又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脆弱区;既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战略区,又是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和贫困人口聚集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这些贫困地区来说,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只要利用好,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并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无异于是饮鸩止渴,这样的发展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是不可持续的。同时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带给群众的不是福祉,而是灾难。如果为了脱贫致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采取不适当的扶贫措施,脱离自然条件搞开发,那么即使短时间内经济指标暂时上来了,贫困群众的物质条件暂时改善了,但时间一长,随着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与自然矛盾逐步激化,贫困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剧,群众的获得感也就无从谈起。
可以说,“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既是当前治贫之举,也是长远固本之道。因此,实施生态脱贫,推进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级政府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孟子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血脉中就流淌着对绿色家园的依恋、对绿色生活的渴望。
今天,我们不仅要食之有肉,还要居之有竹,贫困地区坚持生态脱贫是必然趋势。扶贫开发不能破坏环境,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只有牢固树立生态脱贫理念,“绿水青山”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资料2
“绿色”也能成脱贫良方。最近去东北一个森林城市走访,清新的空气、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还没到旅游旺季,各个景区内的游人已是络绎不绝,山脚下的农家乐也红火起来。
当地人介绍,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资源脆弱地区,长期砍伐,山上的树越来越少,“靠山吃山”,地方经济难以为继,老百姓也越过越穷。转机来自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养育山林保护生态,山又绿了起来。不伐树靠啥吃饭?绿色旅游应运而生,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种起了木耳、蓝莓和中药材,好生态让山里人富了口袋,让地方发展走上良性轨道。
这个故事说明,保生态与谋发展并不矛盾,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当前,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问题尤为关键。尤其对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只要利用好“后发优势”,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并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贫困地区坚持绿色减贫、实现绿色发展是必然趋势。扶贫开发不能破坏环境,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争取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一方面加大对生态保护力度,落实各种奖补政策,坚守生态红线和底线思维;另一方面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企业坚决说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生态脱贫,绿色生产力是“引擎”。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绿色产业,找准路径。有的地方交通便利、景色优美,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有的地方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适合发展绿色种植业;还有的可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观了景、也收了果,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云南元阳、江西婺源等地打造旅游品牌,让山水资源形成独特的经济优势;而江浙一些农村深挖生态潜力,通过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模式,让农民凭借绿水青山致富。
发展生态产业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综合考量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特色优势等因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同质化竞争问题;还要注意生态承受力,特别是对生态脆弱的地方,开发更要谨慎。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应注重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打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休闲服务业的产业链条,发展“美丽产业”。
实践证明,只要“人肯干,思路对”,只要干群一心、通力合作,咬定绿色发展,切实转变方式,就能让山青、水绿、民富、人乐变为现实。
二、试题要求
有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目标相矛盾,二者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参考给定资料,并联系实际,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切合题意,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分析深刻;语言流畅,不超过1200字。
【参考范文】
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行不悖
在我国,贫困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存在着高度的交叉重叠状况:宁夏西海固,过去苦寒甲天下,如今生态依然脆弱;云贵川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人均收入却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居住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的人们,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默默地守护着“中华水塔”……生态敏感区往往与贫困如影随形,这成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有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目标相矛盾,二者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其实不然。
良好的生态是生存发展的资本基础。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就是增加自然资本、守护自身福祉的过程。从根本而言,只有保护和修复好绿水青山,才能有更多的金山银山源源不断地转化而来。绿水青山是一切人类社会财富的源头和支撑,如果人类失去了自身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即使有再多的社会财富和人工建设,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我们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惠泽的应该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体民众。对那些因为守护绿水青山而放弃一时一地“短平快”发展的贫困地区,我们必须予以格外的关照和扶持。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为此,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鼓励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管护;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与修复项目,吸纳一定比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并支付合理的劳务报酬,使其守土有责而无后顾之忧;支持农户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农林产业,实现“造血式”扶贫……
生态扶贫,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我们需要秉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能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的带头人作用;我们需要积极推动自然生态资源变资产、生态扶贫资金变股金、贫困人口变股东等改革……既要改善发展环境,也要激活微观活力;既要让当地的绿色资源更加活泛,让绿色希望广泛播散,也要不断增强绿色集体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动力。
从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道路不会千篇一律。在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各地完全可以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特点,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全方位、全过程激活贫困地区在旅游观光、可再生能源生产、健康养生、生态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发展潜能。可以充分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土化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地一风格,在充盈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绿水青山中,吸引游客驻足体验,深度感受行走在绿水青山中的惬意,尽情享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绿水青山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耕地和产床,也是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外市场的希望所在。生产者可以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调整优化生态产品结构,提升辨识度、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适度适时适量扩大供给规模;消费者可以优先选择采购贫困地区的生态产品,在享受优质产品的同时,为扶贫尽一份力量,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优质生态产品供销两旺。从消费终端推广消费扶贫,有利于让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生产出更多富有品牌价值、能够持续增收的优质生态产品,进而更好地回馈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美、百姓富的良好局面。
总之,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创新消费扶贫等方式,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增益,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提供全国公务员考试资讯
2、厚职网www.houzhiwang.com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3、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