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答行为与操作行为
1.应答性行为:强调先有刺激再有反应(即S—R),是被动形成的,主要指的是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例如:妈妈对孩子说:“把墙角的球拿给妈妈”。孩子听到后拿给了妈妈。这一过程妈妈的语言是刺激,学生根据信号被动的有了反应。
2.操作性行为:强调先有反应再有刺激(即R—S),是主动形成的,只要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例如:孩子主动地将角落的球抱给妈妈,妈妈很开心,亲了他一口。这里孩子的主动行为,得到一个强化刺激,即被亲了一口。
二、强化、惩罚和消退
例如:
正强化:考试考好了,妈妈会带小明去迪士尼乐园玩。(“去玩”属于呈现愉快刺激,目的是增加学生行为发生概率。)
负强化:小明考试考好了,爸爸说以后不用再被打了。(“不用被打”是撤销厌恶刺激,目的是增加考好的行为发生概率。)
惩罚:小明上课说话,老师说如果再说话就出去站着。(“出去站着”属于呈现厌恶刺激,目的是减少说话行为发生的概率)
消退:后进生小明想要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就上课捣乱,老师完全不理睬他,小明觉得无聊也就消停下去了。(此时,老师不给予任何关注和理睬,说明是没有任何刺激物,目的就是消退学生的行为的。)
三、考察形式
一般在考试过程中主要以例子反选的形式出现,需要注意理解。
四、巩固练习
1.小王讨厌作业,爸爸让他做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了。——正强化
2.学生有了改过自新的行为,老师撤销了他禁止玩游戏的禁令。——负强化
3.当小敏犯错时,妈妈拿走她喜欢的玩具。——惩罚
4.小贾总是上课说话,老师让他当众讲十遍。——惩罚
5.小明上课坐在后面发现老师的提问变少了,于是每次上数学课都坐在后面。——负强化(老师提问减少是减少厌恶刺激,增加了他每次坐在后面的行为。)
6.以下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谈虎色变
C.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被老师当众表扬
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答案】C。解析:ABD属于先有刺激再有反应,属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C选项是先有举手的行为,再有老师表扬的刺激,符合R-S,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
提供全国公务员考试资讯
2、厚职网www.houzhiwang.com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3、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访问